“我们带着两颗心援建四川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一颗是感恩的心。安徽也是多灾省份,在过去的许多年,党和政府、各省人民,给我们安徽人民太多的援助,太多的关爱。汶川大地震发生,我们要用感恩的心来对待四川灾区人民。灾区的老人就是我们的老人,把灾区的孩子看作我们自己的孩子。有这颗心,我们付出再多,再苦再累,也能承受得起。我们还有一颗负责任的心。我们是代表安徽6600万人民来到四川,我们的工作直接代表的是安徽的形象,‘为灾区解难,为安徽争光’,要通过我们的劳动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安徽人民的真情。”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按照国务院要求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署,我省承担了在6月25日前完成援建四川地震灾区1万套过渡安置房任务。安置房建设不仅要“三包”,包生产、包运输、包安装;而且要“三保”,保质量、保数量、保进度。安徽省委、省政府对援建四川灾区过渡安置房工作格外的重视,要求把援建任务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全力以赴,完成好,落实好,树立安徽形象,体现安徽速度。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省委、省政府和省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把安置房建设工作组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既是对建设厅的信任,也是一次严峻考验。灾区如战场,救灾如战斗。面对挑战和压力,省建设厅和全省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员怀着对灾区群众的感恩之心和责任之心,全力以赴,打响了一场援建战。经过20多天的艰苦奋战,截至6月15日,我省在四川灾区完成安装过渡安置房6222套,过渡校舍59074平方米,占首批计划任务的101.6%,我省完成国家首期任务,提前10天,居全国前列。在援建中,全省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员讲大局、讲政治、讲奉献,在巴蜀大地创造出的“安徽速度”、“安徽质量”、“安徽特色”受到受援地政府、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展示了新时代“徽匠”顽强拼搏、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树立了安徽的良好形象,用爱心谱写了一曲“皖川人民心连心”的赞歌。
灾情就是命令,援建任务完成的越早,就是对灾区群众的最大关爱。自5月20日接到国家部署的援建任务后,不仅时间紧迫,而且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工作纷繁复杂。省建设厅积极应对,不等不靠,充分的发挥部门优势和主观能动性,迅速动员厅机关、全省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员和有关钢结构生产企业,全力以赴投入到援建中去。省内有关钢结构企业积极做出响应,在不到2天时间内,就落实了1.3万套安置房生产任务。规划设计人员加班加点,及时制订了安置房建设技术标准。21日,4名建设厅干部奔赴四川灾区,就安置房建设事宜与受援地衔接。22日,95名建设厅机关干部向厅党组递交了赴灾区一线日下午,满载安徽省首批270套安置房,由19辆大货车、建设厅机关干部和企业技术人员70多人组成的运输车队,一路上“人歇车不停”,北上河南、陕西,南下秦岭,经过2天2夜的长途跋涉,驱驰1800公里,安全抵达都江堰市安置房建设点,成为援建该市四省份中第一个到达的省份。5月23日晚,建设厅厅长倪虹即赶赴都江堰市灾区一线,与当地政府就过渡安置房项目选址等事宜进行磋商。5月24日,李建副厅长带队,率厅机关干部和规划设计、质量监督等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组成20多人一到都江堰市就立即开展安徽省建设厅支援四川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并担任总指挥开展工作。5月27日,倪虹厅长陪同倪发科副省长又赴灾区一线,现场察看安置房建设情况。5月29日,省领导小组决定成立安徽省支援四川灾区前线指挥部,倪虹厅长再次领命任第一副指挥长赴川工作至今。与此同时,前方、途中、后方,援建工作昼夜高速运转。在现场,人们马不停蹄地选址,争分夺秒地抢运,夜以继日地安装……6月2日,完成过渡安置房生产10620套。6日,完成过渡安置房运送9049套。14日,安置房建设掀起高潮,在都江堰市的现场安装工人达3500多人。15日,完成过渡安置房建设10160套(含过渡校舍)。至此,首批1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10天完成。全省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员,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造就了“安徽速度。”
安置房是为灾区群众提供的临时住所,既要加快建设速度,更要保证质量,这是驱散地震灾害带给受灾群众心理阴影的一剂良药。尤其是我省承担了都江堰市59所中小学、面积达12万平方米过渡校舍的建设任务,必须让即将重返校园复课的72800多名孩子的家长放心。为了把好质量安全关,省建设厅现场指挥部专门成立了规划设计组和质量安全组,特地选派了2名全省首届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建立了由11人组成的前线多套安置点和学校设计图纸,光是安置房设计的具体方案,就修改了4、5次。全省建设系统又调集了10多名专兼职质量安全监督员在各个援建工地负责质量巡查。有的质监员们每天骑车好几十公里,在各个建设点奔波。安装活动板房用的彩钢夹芯板全部采用达到国家标准厚度的优质钢材为原料,选用优质钢材搭建校舍轻钢框架,门窗使用的是我省产的品牌型材。工地一位负责人说:“我家里装修都没用这么好的材料。”我省在都江堰市援建的第一所过渡校舍――石羊镇皂角小学校长张志彬在校舍竣工交付时说:“今天一看完全放心了。”
省建设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灾区还急需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开展援建工作,不仅为灾区群众带去实实在在的援助,而且体现了安徽救灾工作的科学性。一是急灾区之所急。根据灾情实际和都江堰市政府请求,省领导小组及时批准调整援建计划,承担了该市59所中小学达12万平方米过渡校舍的建设任务,并争取在6月23日前完成,使72800多名学生尽快重返校园,如期复课。二是因地制宜。总结安徽水灾重建的经验,根据都江堰市的受灾实际情况,提出了“板房进城、帐篷下乡”的建议,受到了成都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格外的重视,成为成都市灾后重建和群众安置的一项重要措施。三是发挥科技力量。针对地震灾区过渡居住区3~5年的使用期和人口高度集中、基础设施差的特定环境,从灾区自然环境和当地群众生活小习惯出发,省建设厅提出,在过渡安置房建设中,选用节能、环保的建设科技新产品、新设备,积极拓展为灾区人民谋福祉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如在安徽省援建的过渡房安置点,一批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蓄电的新型路灯被安装到公共区域。同样一显身手的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的发泡混凝土技术,这种混凝土成型只需要24小时,由此快速缩短了工期。倪虹厅长强调,将这些新技术、新设备运用到过渡安置房的建设中来,既是为灾区群众营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也还是为了缓解灾区的能源和经费紧张的状况,同时为下一步的灾后重建积累经验,提供试点和示范。
历史上,“徽匠”不仅把建筑艺术发挥到极致,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徽派建筑遗产,而且也为秉承建设事业的后继者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徽匠”精神。而今,安徽建设者们在四川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中,再次将“徽匠”精神弘扬光大,绽放出新的时代风采,在四川大地树起了安徽建设“皖军”形象。一是知恩图报的大爱精神。安徽援建者们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设身处地为灾区群众着想,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援建工作中去。援建企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不计利益得失,加班加点组织生产,实施千里大运送,派出实施工程技术队伍进驻四川灾区一线来安装。二是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在灾区援建一线和建设现场,全省广大建设者们克服缺水、断电、如厕困难、不能洗澡、蚊虫叮咬、生活不便等重重困难,排除余震不断的心理上的压力,忍受远离亲人的思念之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扬建设者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不分昼夜,艰苦奋战。三是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企业员工,无论是身处灾区前线,还是坚守后方工作岗位,无论是领导,还是参战将士,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怀着共同目标和必胜信念,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四是率先垂范的先锋精神。在前线指挥部临时党支部成立了,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倪虹亲自兼任支部书记,鲜红的党旗在建设工地飘扬。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员的身影;哪里有党员领导干部,哪里就有先锋率先垂范。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些积极要求入党的灵魂经受了洗礼,纷纷递交入党申请书,9名光荣火线入党。
我省援建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是省委、省政府格外的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员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结果,是参战各方团结协作、并肩奋战的结果。当前,援建工作正处于最紧迫、最关键阶段。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广大建设者们再接再厉,发扬不怕疲劳、连续奋战的精神,一定能早日高质量的完成过渡安置房援建任务,为灾区人民解难,为安徽争光。
米乐体育官
联系:王经理
电话:181-1888-8866
传真:0515-85435028
邮箱:615187665@qq.com
地址:东台市安乐桥西(集装箱生产基地)
东台碧城钢材市场(彩钢仓储)